今天刷到一个挺有意思的问题,问“蛛丝马迹”里的“马”一开始指的是我寻思这“马”还能指不就是马吗?结果一看答案,还真不是!
原来这“马”指的是“灶马”,一种经常在灶台边上晃悠的小虫子。我这好奇心一下子就上来,非得弄明白这“灶马”是跟咱们平时说的“马”有啥不一样。
我先去网上搜搜“蛛丝马迹”这个词的来历。不查不知道,一查还真有说法。原来这词儿最早的意思是说,你看那蜘蛛丝挂在那儿,就能找到蜘蛛在哪儿;你看那灶马爬过的痕迹,就能知道灶马跑哪儿去。重点是后半句,灶马!
我又顺藤摸瓜,去查查“灶马”是这小东西,学名叫“突灶螽”,长得有点像蟋蟀,但颜色更深,触角也更长。它喜欢在暖和、潮湿的地方待着,所以以前农村的土灶台旁边经常能看到它。
- 我老家那边,管这种虫子叫“灶鸡子”,想想小时候在灶台边确实见过不少。
- 原来如此!以前还真没把这“马”跟虫子联系起来。
这下总算弄明白,这“蛛丝马迹”里的“马”可不是咱们骑的马,而是一种叫“灶马”的小虫子。这成语的意思也更清楚,就是说从一些细微的线索里,也能推断出事情的真相。就像侦探破案一样,通过现场留下的蛛丝马迹,就能找到凶手。
这回的实践,让我学到一个新知识,也让我对“蛛丝马迹”这个成语有更深的理解。看来,平时还得多观察、多思考,很多习以为常的东西,背后可能都有意想不到的故事!